唤醒“沉睡”的免疫系统:科学家发现逆转癌症免疫疗法耐药性的新钥匙

唤醒“沉睡”的免疫系统:科学家发现逆转癌症免疫疗法耐药性的新钥匙

在与癌症的漫长战斗中,免疫疗法被誉为继手术、放疗和化疗后的“第四次革命”,它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,为许多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然而,这柄“利剑”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。许多肿瘤仿佛披着“隐身衣”,让免疫系统“视而不见”,导致治疗无效。近日,一篇发表于《自然·生物医学工程》的重磅研究,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撕下这层“隐身衣”,让免疫疗法惠及更多患者。


想象一下,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支精锐的免疫军队,日夜不停地巡逻,清除着各种威胁,包括癌细胞。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等免疫疗法,就像是给这支军队下达的“总攻”命令,解除癌细胞施加的“迷惑”与“抑制”,让免疫细胞恢复战斗力,精准绞杀肿瘤。

然而,在战场上,并非所有敌人都穿着醒目的制服。有些癌细胞(被称为“低免疫原性”或“冷”肿瘤)非常善于伪装,它们几乎不暴露任何可供识别的特征(即“肿瘤新表位”),导致免疫军队在它们面前“无动于衷”,无法发起有效攻击。这便是当前免疫疗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:耐药性。

警报系统失灵:肿瘤耐药的“症结”所在

面对这一难题,一支由多所顶尖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,将目光投向了我们免疫系统中最古老、最核心的警报系统——I型干扰素(IFN-I)

你可以把I型干扰素想象成战场上发出的第一声“警报信号弹”。当细胞遭遇病毒感染或损伤时,会迅速释放这种信号,瞬间拉响整个区域的战斗警报。它不仅能直接抑制“敌人”的复制,更能“唤醒”周边的免疫细胞,召唤它们前来集结,并向它们指明敌人的样貌和位置。

这项新研究的核心发现石破天惊:肿瘤之所以对免疫疗法“冷淡”,关键在于它们没能触发这第一声响亮的“警报”。由于缺乏早期的I型干扰素反应,后续的免疫动员、识别、攻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无从谈起,整个免疫系统陷入了沉寂。

借东风:“超级信使”点燃免疫烽火

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科学家们便开始寻找点燃这第一把火的方法。他们设计出一种巧妙的“信使”,来模拟强烈的危险信号,强制“唤醒”免疫系统。

这个“超级信使”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脂质颗粒(一种微小的脂肪球),内部包裹着一段特殊的RNA,研究者称之为uRNA。这种结构与某些高效的mRNA疫苗(如新冠疫苗)技术一脉相承。当这些载着uRNA的“信使”被注射到体内后,它们会被免疫细胞当作外来入侵的“警报”,从而触发极其强烈的早期I型干扰素反应。

实验结果令人振奋。在小鼠模型中,即使是那些曾经对免疫疗法毫无反应的“冷”肿瘤,在接受了这种“超级信使”的治疗后,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

从“单点打击”到“全面战争”:奇妙的“表位扩散”

更令人惊喜的是,一旦这第一声警报被拉响,免疫系统不仅会被激活,还会变得越来越“聪明”。

最初,免疫细胞可能只学会了识别肿瘤的某一个特征(表位)。但在I型干扰素营造的“战时氛围”中,当免疫细胞摧毁第一批癌细胞后,它们会接触到更多来自肿瘤内部、前所未见的“敌人特征”。于是,免疫系统开始自主学习,识别并攻击这些新的目标。

这个过程,在免疫学上被称为 “表位扩散”

这就像一场战争的升级。最初,你的军队只知道攻击穿着红色制服的敌人。但在攻下一个据点后,他们发现敌人还有穿着蓝色、绿色制服的部队。于是,军队迅速学习,将所有不同制服的敌人都纳入了攻击目标。这场战争就从“单点打击”升级为“全面清剿”。

“表位扩散”是实现癌症长久治愈的关键。它意味着免疫系统拥有了多角度、全方位的肿瘤识别能力,即使一小部分癌细胞通过突变隐藏了最初的特征,也难逃后续被识别和清除的命运。这项研究证实,通过“超级信使”增强早期的I型干扰素反应,能够成功地在“冷”肿瘤中诱导出这种至关重要的“表位扩散”现象

未来展望:让免疫之光照亮更多角落

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理论突破。它不仅揭示了免疫疗法耐药性的一个核心机制,更提供了一套极具临床转化潜力的解决方案。

研究显示,这种负载uRNA的脂质颗粒不仅能与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协同作战,产生“1+1>2”的效果,甚至单独使用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功效。它成功地将“冷”肿瘤转化为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攻击的“热”肿瘤,为那些对现有免疫疗法不敏感的广大患者群体,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希望之门。

虽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:未来,通过精准地调控我们体内古老的“警报系统”,我们或许能将免疫疗法的光芒,投射到更多曾经被认为是“不治之症”的癌症角落,真正实现对癌症的广谱、长效控制。